最近發現我的決心好薄弱阿(苦笑),一會兒覺得自己前面寫的文章太幼稚想乾脆全刪掉,一會兒是看了別人的文章之後覺得羞於見人想乾脆全刪掉,一會兒是覺得自己的想法太跳躍很對不起看的人。
再來是很困惑,我的初衷是每天寫一點文章,但是我龜毛/完美主義的那一面又講究文章要寫得很棒,但每天都急就章寫出來的東西能有多棒?要真的很棒也太狂妄了。所以我該怎麼作?每天PO但是品質很差,還是很久才PO但品質極佳?搞得我頭的都痛了。
後來忽然想通了,我根本不用煩惱那麼多,每次都是因為這樣煩惱東煩惱西才會都沒有動筆導致寫作的經驗值不足,為了經驗值不足我才會來這邊練筆阿,所以還是每天PO吧(握拳)。感謝大家看完這段廢話。
START->
簡單直接的想法:
如果一個人心腸好,做好事,那當然是好人,反之則是壞人,這我們都可以理解,雖然我們的好壞定義可能不同,但我相信這點應該並無分別。
那問題來了,一個人(簡稱"甲"),不論作為,表情,語氣等等無一全都是壞的,或者說都會導致壞的結果,但他的心腸,或你說思想都是好的,善的,只是外表看起來壞而已。
聽起來很匪夷所思,但如果真的發生了,那"甲"算是壞人嗎?或者應該說,他跟壞人的定義究竟有何區別?
畢竟我們都不會讀心術,看到"甲"這樣一個人自然會認為是壞人,但得知詳情後,我們的良心也會告訴我們"甲"應該算是好人?
先釐清一下,"甲"的作為沒有任何外力強迫,更沒有受到任何操控,潛意識的催眠也沒有,更沒有預言限制,也沒有命運註定或詛咒祝福一說,事情就是簡單就這樣而已。是,我從一開始就說了這聽起來很匪夷所思。不,我不管現實中有沒有這種人,我也不在意這是怎麼發生的,也不在意可能性有多低,提到可能性這方面我的吐槽又多到可以寫成一"篇"了。
(看起來)很專業的想法:
自古以來關於甚麼是好的,甚麼是不好的,或稱善惡觀、道德等的爭議就從未停止過,而眾人較為熟悉的主要是邊沁(Bentham)提出的效益主義,即為最大多數人謀最大福利,及與前者相對的康德(Kant)提出的義務論,義務論相信不論對待自己或他人的人性,都要當成目的,絕不能當成手段。對不起我這邊不能花多少篇幅介紹這兩者,一來是絕對會介紹不完,二來是它們並不是重點,煩請看不懂的人自行找一下說明。
簡單來說前者講究結果,後者追求良心,我想應該可以這樣理解。
所以以前者判斷甲是壞人,以後者判斷甲當然是好人。
後面還有很多可以說的,不過暫且先擱下,因為這裡是"問"。
留言
張貼留言